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详情

课间操上跳起羊皮鼓舞 一所乡镇小学的非遗传承实验

2023-05-09 22:26:26 来源:封面新闻
04:15

封面新闻记者 周翼 徐湘东

上午9点15分,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中心学校,下课铃声响起,大课间活动开始了。


(相关资料图)

孩子们从课桌里拿出鼓棒和羊皮鼓,排队走向操场。列队整队后,激昂的开场音乐响起,伴随着一阵急促的鼓声,“俚濮彝族羊皮鼓民俗课间操,现在开始!”

平地镇中心学校羊皮鼓舞课间操

3年前,这所山区学校的别样课间操,曾在网上引起过不小的轰动。去年7月,新华社发文推介,更是引发网友热议。

平地镇地处川滇交界,俚濮彝族文化特色鲜明,拥有省级非遗谈经古乐、羊皮鼓舞。从2005年开始,平地镇中心学校尝试着将民族文化与学生教育相结合。当恐将消失的非遗,与孩子们的课间操结合后,竟然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这场“实验”进行了18年,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升级,还获得了全国最佳课外体育活动案例奖。正如校长倪林兴期待的那样,虽然改变的过程有些艰难,但当教育理念转变后,孩子们的快乐童年与学习成绩之间并没有发生冲突,而是形成了良性循环。

极具民族特色的课间操

平地镇中心学校

从攀枝花市区上高速,半个多小时车程,就能抵达仁和区平地镇中心学校。学校大门口的墙上,写着“万丈高楼平地起”几个大字。

这所始建于1917年的百年老校所在的平地镇,是攀枝花的南大门,也是四川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乡镇。

教学楼上,贴着“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标语

走进学校,左边第一栋楼是教学楼,“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和“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两条标语十分显眼。最远端的两栋楼,一栋名为“童真”,另一栋名为“童趣”。

上午9点15分,下课铃声响起。

六年级一班的夏学智合上课本,从课桌里拿出鼓棒和羊皮鼓,跟着同学一起走出教室,在老师的指挥下排好队走向了操场。

学生在跳羊皮鼓舞课间操

“俚濮彝族羊皮鼓民俗课间操,现在开始!”广播中,充满民族特色的音乐声响起,鼓点声逐渐密集,旋转、跳跃、击鼓……这场课间操,更像是孩子们在跳着欢快的舞蹈。

8分20秒的时间里,一共6个小节,798名学生跟随鼓点舞动。在“童真楼”下,一年级的孩子们舞姿并不整齐,但舞蹈带来的快乐,已经写在了他们稚嫩的脸上。

省级非遗《谈经古乐》李永忠摄

恐将失传的非遗

这套特别的课间操,名为《彝风古韵》,是根据当地俚濮彝族“羊皮鼓舞”改编而来。羊皮鼓舞,是由俚濮文化中的祭祀文化演变出来的一种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舞蹈,又称俚濮毕摩仪式舞。

地处川滇交界处的平地镇,是典型的俚濮彝族聚居镇。在平地镇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迤沙拉村,至今还保留着许多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

平地镇老艺人“羊皮鼓舞”表演 梁建伟摄

2011年,“羊皮鼓舞”被列入第三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68岁的杨兴荣是传承人。

家住平地镇白拉古村的杨兴荣,从六七岁开始就看着祖辈、父辈跳羊皮鼓舞。在老一辈人眼中,羊皮鼓舞是祭祀、求雨,更是体现欢乐、庆祝丰收。“踩着鼓点长大”的杨兴荣,在村里组建了一支羊皮鼓舞队,从最初的7个人到如今的13人。

作为非遗传承人,杨兴荣一度很担心“传承不下去”。村里的年轻人忙着挣钱养家,没有时间和精力学习羊皮鼓舞,他自己的孩子也在学了一段时间后放弃了,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有时间,这才让他组建起了一支13人的队伍。如今,队伍中年纪最小的,也超过了50岁。

因为平地镇中心学校的羊皮鼓舞课间操,这项面临失传风险的非遗,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经常会有媒体来到平地镇,邀请杨兴荣和他的徒弟们现场表演并拍摄,这让他很是高兴。尽管因为农忙,队伍经常凑不齐人数,但杨兴荣说,他不太担心羊皮鼓舞会失传了。

作为校长,倪林兴希望,人们在关注学校课间操的同时,也能将更多的目光,放到羊皮鼓舞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上。

学生在跳羊皮鼓舞课间操

从“1.0”到“4.0”的“迭代”

最早将羊皮鼓舞与课间操融合作为课题研究的,是平地镇中心学校原校长、现任攀枝花东风小学校长起学赋。

2002年,起学赋竞聘成为平地镇中心学校校长。当时平地镇中心学校还是一所默默无闻的偏远乡镇小学,受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学生在课本知识学习方面也比较落后。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卷’不赢,又不能‘躺平’,那就只能另辟蹊径了。”起学赋是当地的彝族人,对当地特色文化有着深入了解,他尝试着将民族文化与学生教育相结合,办一所有自己特色的小学。

从2005年开始,平地镇中心学校开始试着走一条民族文化开发保护和学校教育相融合的路子。也是从那一年开始,“别样课间操”的“1.0版本”——《笛脚畅想》逐渐成形,后来被誉为“仁和第一操”。

《笛脚畅想》以彝族打跳音乐为主旋律,以彝族打跳的基本动作为创作元素,结合体操特点提炼改编而成。此后,学校课间操还历经《金沙彝笛》《彝翮弦韵》等两个版本的升级迭代。如今,羊皮鼓舞《彝风古韵》已经是“4.0版本”。

学校为学生们特制的羊皮鼓和鼓棒

传统的羊皮鼓偏大,不适合学生使用,也没有中间的火焰图案。为此,学校定制了专门的鼓面和鼓棒,低年级学生的鼓面直径15厘米,高年级25厘米。

8分20秒的羊皮鼓舞课间操结束,音乐声再次响起,孩子们通过手势舞,齐声高唱《天佑中华》。

不“卷”学生,“卷”老师

传统的羊皮鼓舞,伴有古老唱腔的彝语歌词,且动作复杂,其中斑鸠吃水、喜鹊登枝、公鸡摆尾、金凤亮翅等动作,都来源于彝人先民劳作时的场景。

从2017年开始,学校音乐组教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利用课余时间,到当地各村寨采风学习。通过聆听传承人讲述文化历史,观摩民间老艺人的舞蹈表演,先后收集了相关的舞蹈唱词12首,拍摄了合乐、直歌、翻歌、拍手、甩手、拍羊皮鼓等基本动作的影像资料,整理出了五套基本动作套路。

而直到这一步,属于老师之间的“卷”才刚刚开始。

42岁的李富勇是平地镇中心学校的体育老师,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已有20多年。原本只开展跑、跳、打球等教学内容的李富勇,因为课间操的改变,在自己的教学计划里,不得不增加了“舞蹈”这一项。

学生在舞蹈室学习舞蹈

只有老师先学会了,才能教给孩子们。学校打破学科组界限,联合音乐教师、体育教师、幼儿园教师,组建了羊皮鼓舞学习传承教师骨干团队。

三步一掂、六步翻花、半翻半转、二翻半转、三翻三转……对于学体育出身的李富勇来说,刚开始学这些“翻”“转”并不容易,特别是“老龙翻身”这种很有难度的动作,让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师,“头都转晕了也学不会”。

“不‘卷’学生就‘卷’老师。”为了让老师们先学会,学校还特意邀请了省里和市里的舞蹈老师来教学,并对动作进行了优化,以方便学生学习。

不单单是学习羊皮鼓舞课间操,“学校的每位老师,至少要学会一件民族乐器。”说到老师之间的“卷”,平地镇中心学校副校长张茂丽认为,这并不算“卷”,而是在整个学校形成民族文化传承的浓厚氛围。

2020年,学校民族课间操改革案例,荣获“全国小学体育活力校园最佳课外体育活动案例奖”。时至今日,在学校,不仅是羊皮鼓舞课间操人人都会,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更是让学校的特色化办学之路获得广泛认可。

一种良性循环

学校有专门的民族文化“艺术大楼”

在平地镇中心学校两栋教学楼之间,有一栋专门的“艺术大楼”。

一楼有图书室、舞蹈室,二楼有音乐室、刺绣室,三楼还有书法室。在正常的课堂教育之外,学生还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民族乐器、民族舞蹈或者彝族刺绣。

音乐室的后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民族乐器

学校有一间专门的俚濮彝族刺绣教室

“搞这些,会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倪林兴和张茂丽经常被问到这个问题。

要继续这场非遗传承“实验”,倪林兴也感到压力很大。他能感受到教育部门对他的支持,但不能忽视家长的质疑之声。

学校刚开始推行羊皮鼓舞课间操时,家长夏雨的孩子小雪刚上3年级,成绩中等偏上,动手能力很强。当学校将小雪选入学习羊皮鼓舞课间操的第一梯队后,希望孩子成绩能更上一层楼的夏雨质疑:“花这么多时间学课间操,孩子的学习成绩怎么办呢?”

没想到,到期末考试,小雪的成绩不但没下降,反而考到了全年级前列。张茂丽也是学校民族文化艺术教学的负责人,她解释了其中缘由。

除了课间操改革,平地镇中心学校还一直在做民俗文化与教育科研相融合的多个课题,学校总结为“奏起家乡的乐”“跳起家乡的舞”“唱起家乡的歌”,甚至推出了学校专属的校本课程——《里泼之彩》《里泼之韵》《里泼之趣》《里泼之源》。

这些研究,让学校获得“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四川省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等荣誉。

“只有更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才能让孩子们有时间学习更多课堂之外的民族文化。反过来,‘多才多艺’也让孩子们更加自信、更加专注,能够在课堂上完成好学习任务。”在倪林兴和张茂丽看来,这是一种教育上的“良性循环”。

倪林兴坦言,平地镇中心学校有自己的特殊性,经验推广还需要更严谨的研究和论证。他目前要做的,是带着学校,继续走好这条特色化教育之路。

标签:

下一篇: 最后一页
上一篇: 天天速看:施可瑞拟向银行申请不超过5000万贷款其中2000万由公司控股股东揭业冰提供连带责任保证
一向自诩工作狂的马斯克把睡办公室的习惯带到了推特。据《福布斯》杂志报道,当地时间12月5日,返岗的推特员工突然发现办公楼里多了很多临时改
奥泰生物(688606)12月06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了投资者关心的问题。投资者:您好!请问贵公司目前抗原试剂盒日产能多少?现在存货现货多少